標籤

人生 (54) (28) 右腦 (18) 安全 (8) 學習 (7) 書法 (7) 感想 (6) 抒發日誌 (6) 電影 (5) 音樂 (4) 工作 (3) 心理 (3) 科技新知 (3) 美食 (3) 藝術 (3) 政治 (1) 教育 (1)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人生五福(蕭武桐老師)



人生五福

有工夫讀書
有學問著述
有直諒之友
有力量濟人
無是非到耳
於洪蘭文章有提及,出自張潮的"幽夢影"
http://simplyhsieh.pixnet.net/blog/trackback/096f3ab674/27559922張潮幽夢影全文
http://blog.xuite.net/pen_1526/mine/12661460

音樂之所以動聽

音樂之所以動聽
文章來源:http://welearning.taipei.gov.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6833&forum=279(台北e大)            
愛樂e寶
  無論是不是真的喜歡音樂,一個生長在文明世界裡的人,經由流行歌曲、流行音樂、電影、電視、戲劇、廣告,或是進飯館、旅館,上咖啡廳、音樂廳,便或多或少的會因為接觸音樂,而喜歡上某些音樂。
  一般而言,會喜歡某種音樂,多半是因為覺得好聽;而好聽的音樂,又多半具有優美的旋律,或是迷人的氣氛,或是符合個人需要的節奏、和聲,或者更可能是「以上皆是」。但是,一首樂曲、歌曲、戲曲、甚或配樂之所以「動人」,恐怕就得在上述這些基本因素之外,再加上一些條件了。
  第一、有可能和你的成長經驗有關:包括襁褓時期母親時常唱的歌、經常聽的音樂;某一次畢業典禮當中,因為離情依依,使某一首歌或音樂因而顯得格外感人;一部深刻感人的電影或戲劇,在高潮處所出現的音樂;某一次和情人浪漫的約會,突然聽到一首和當時羅曼蒂克的氛圍若合符節的樂曲;甚至於根本就是一首為你量身裁製的歌………這樣的背景,便很容易讓你在聽到這些樂曲的時候,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情韻。
  第二、當作曲家抓到你的感覺的時候:一個失戀的男人,有一天在好友家裡,看了一齣雷翁卡伐洛所作的歌劇「丑角」,當他看到劇中男高音,因為撞見妻子與劇團同事偷情,又馬上得上裝演出,演的又是丑角,內心幾經交戰,便唱出該劇最為著名的詠嘆調「穿上彩衣吧!」,這個男人因為心緒澎湃而不能自已,禁不住淚流滿面之後,忽然覺得身心舒暢許多。這固然是因為同理心而自然產生的治療效果,可是對當事人而言,這首樂曲、乃至當時播放的版本、和那一刻的情境,便有可能讓他低迴不已,甚至永生難忘。
  第三、音樂本身就具有感人的內涵或情節:就像歌劇「茶花女」、音樂劇「悲慘世界」,分別深刻描寫了一位罹患重症的煙花美女,愛上農家子弟,幾經周折、誤解,愛恨交織,終獲諒解,卻於重逢時辭世而去;以及一位因誤解而被送監服刑,嚐盡人間苦楚的所謂「江洋大盜」,出獄後,因一位傳道人對他偷竊行為的寬恕,轉而立志終身行善,並且在巴黎歷經革命動盪的情況下,堅守對於一位母親的承諾,終於讓那位母親的愛女找到如意郎君的故事。由於劇情感人,音樂動聽,只要演出者克盡其職,便能夠博得聆聽或觀賞的人感動。
  第四、因為演奏者的內涵與功力高超:由於曲目安排適當,技巧綽綽有餘,樂句的進行自然且「密度極高」,「極具張力」,音色優雅適度,若再加上演奏專注深情,因而產生感動,自然不足為奇。
  第五、符合期待:一段不短的樂章,再經歷相當長度的不協和音,而帶給觀眾一種焦慮、不安、甚至憂鬱的情緒之後,音樂忽然轉為莊嚴優雅,並且出現一段非常好聽的旋律,這不僅使得之前的情緒立刻獲得紓解,重要的是「當那個潛意識裡的期待,一下子獲得滿足,音樂便因而顯得格外動聽。」常聽貝多芬的人,應該格外有這樣的體驗。
  在社區大學敎音樂欣賞,難的是學生程度差異甚大,跟賞析有關的樂理很難著手;相對而言,成熟的心志,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及「只要教材適當」,回饋總是異常熱烈…這些又都如同精神上的嗎啡,催逼著自己不停奮力向前。連續17個學期始終得在課程當中充分關照初學者的需要,同時又絲毫不能忽略已經入門的同學更高、更有深度的期待,挑戰固然愈加嚴苛,感動也相對愈顯深刻。
  就如同我一直以來對社區大學同學們的深摯感恩--「因為他們,讓我能夠不停的有所長進,並且即使回頭檢視和這個課程有關的任何一刻,都真的沒有遺憾。」對於所有點閱、關切以及給予具體回應的朋友們,我將同樣會持續報以高度的真誠和熱情,和大家來共同努力經營這塊獨屬於精緻音樂的園地,好讓精緻音樂的種籽,因為此後所注入一點一滴的感動與關懷,而長得健康,開得燦爛。

2010/3/17 12:48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羅琳對哈佛大學學生的演講稿~失敗的益處,想像的重要


羅琳對哈佛大學學生的演講稿~非常棒
《哈利波特》作者 羅琳                          宋東 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第399期 2008/06/18 出刊 失敗的益處 想像的重要
六月,莘莘學子邁入社會的季節。到底前途會怎樣?能不能實現夢想?
人人都希望自己像哈利波特,用魔法棒一指,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都希望自己口念魔咒,就可以度過難關、一帆風順。六月初,《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K. Rowling)卻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對像電影中從魔法學校畢業,走入社會的一群小魔法師說,「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 而「想像」進入他人生命處境的能力,才是發揮自己一身法力的泉源
事實上,為準備今天上台演講,我搜索枯腸地問自己,若我是畢業生,今天最想聽到什麼?以及,我大學畢業二十一年來,最大的學習是什麼?
答案有二。首先,在諸位歡慶自己學術生涯告一段落的今天,我想跟各位講講「失敗的益處」。其次,在各位跨進社會「現實生活」之前,我想提醒「想像力的重要」
回想二十一年前,我的大學畢業典禮,對我現在這個四十二歲的人來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時,我心中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寫小說,但我出身貧困,沒上過大學的父母,卻認為我滿腦子的想像,雖有娛樂價值,卻對還貸款、存退休金,一點用都沒有。

今天我自己當了父母,才體會到當時他們的心情。他們一生貧窮,我畢業後也跟著進入貧窮,真的不好受。因為貧窮衍生出恐懼、壓力,甚至沮喪,在每天的日子裡加添著千百種細微的羞辱、辛苦。靠自己爬出貧窮的深淵,雖是值得驕傲的經驗,但只有傻子才真希望經歷。但當時的我,不怕窮,怕的是失敗。
我不會因你們年輕、聰明、教育程度高,就以為你們這輩子一點苦都沒吃過。但是,憑你們是世界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來看,你們應該是一路走來都還順遂的人。你們對成功的想望,應該跟你們對失敗的恐懼一樣巨大。說真的,你們對失敗的體驗,可能跟平常人對成功的體驗一樣少。
失敗與自由
 最終,我們都要面對如何定義失敗。因為這個世界真迫不急待地要塞些標準給你,讓你覺得自己一敗塗地。我畢業後第七年,就經歷過一次「巨大」的失敗。當時,我短暫的婚姻剛結束,沒工作、單親撫養孩子、窮途潦倒,差點就流離失所。我父母當初對我的擔憂、加上我自己對自己的擔憂,一併壓來,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那真不是件好玩的事,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前途一片渺茫,也不知眼前的黑暗隧道還要走多久。這是為什麼我要談失敗的報償。因為,人在失敗時,我們被扒得一乾二淨,我必須停止假裝自己除了眼前的自己,還有任何其他層次的我。眼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生存,最重要的事。當時若有任何其他希望,我也不可能專心投入我相信自己唯一能做的事。
 我有一種自由,因為我最大的恐懼已經過了,但我還活著,並且身邊還有個深愛的女兒陪我,有台老打字機、跟一個夢想。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重建之路。
 失敗,讓我有種內在安全感,是以往通過所有考試都沒經歷過的。失敗,讓我學會認清自己,讓我發現自己有堅強的意志、有不錯的紀律、有一群真的朋友。

 從失敗中學到的智慧、堅強,會增強你未來生存的能力。唯有經過考驗的自我、關係,才是真的;也唯有經過苦難贏得的價值,才值得珍惜。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會跟二十一年前的自己說: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我擁有了什麼東西、成就。你的文憑、履歷表,不代表你的人生,儘管許多比你老的人告訴你他們是。生命不簡單、複雜,且完全不可控制,愈早看清這個真相,你的生存能力就愈強。
想像進入別人生命的能力
 今天要講的另個主題是想像力。我要說的不是創新、發明的想像力,而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甚至是想像出我們完全沒經歷過的處境、遭遇的能力。

 我在創作《哈利波特》之前,學到最多經驗、也在後來小說創作中不斷用到的經驗,就是我畢業後在「國際特赦組織」倫敦總部工作的經驗。那份工,是我二十幾歲時房租的來源。每天,我讀到從獨裁國家匆匆寫下、偷渡出來的陳情信;看到絕望家屬寄來無故失蹤人口的照片;整理受虐犯人的自白與照片。我的同事,多半都是之前被關過、失去家園的政治犯,只因他們堅持跟政府不同的獨立觀點。
 
除了苦難,這份工也讓我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國際特赦組織的工作,感召千萬本身沒受過監禁、折磨苦難的人,挺身為別人奮鬥。這種同情、同理心激發出的群體行動,真是驚人。這群自身飽足、安全的人,願意伸手救助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是我這輩子最有啟發性的經驗。因為,人類是這個星球上唯一不用親身經歷,就有能力學習、了解別人處境的生物。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像別人的心思。種能力,像我小說中魔法的能力一樣,可正可邪。也就是說,人可以用這種能力去操縱、控制別人;也可以用這能力去了解、同情別人。 

但也有許多人,根本不願去用這種能力。他們選擇留在自己舒適的經驗裡,對別人的處境從不好奇、也不想知道生長在別種環境的人在想什麼。他們拒絕聽從身邊牢籠裡傳來的嘶喊,拒絕知道、看到自己親身以外的受苦心靈。
 你們──○○八年哈佛畢業生中間,有多少人願意碰觸別人的人生呢?憑你們的聰明、努力、能力,不僅讓你們享有特殊的身分地位,同時也讓你們對世界有份特殊的責任。你們屬於當今世上稀有的「超級強權」,你們的政治選擇、生活方式,以及你們反對什麼、承擔什麼,影響都會跨越國界。這是你們的特權,也是你們的負擔。
 希望你們運用這份特權,為世上沒特權的那批人說說話。要替他們說話,就需要我剛說過的那種「想像力」,你若能設身處地「想像」進入他們的生命,那麼未來慶賀你人生的,就不光是你的家人,而是千萬個你幫助過的人。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生之慾

《生之慾》(To live)是想要活著的慾望。對一般人來說,「活著」本是一件不需多加思考,每天早上,打開眼睛時就會自然運作的事情黑澤明創造了一個細膩、感人的故事,描述人在自己在他膚淺生命的最後幾天,發掘自己生命的意義。

假如人無法安慰自己、接受死亡,那麼,他又是透過何種選擇,進而超越?而活出生命的尊嚴?

故事

一個公務員,知道自己快死了,他突然發現大我的希望。
他知道僅餘的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最需要發揮,因為他快死了,他終於從恐懼裡站起來,以大我的生命移動著,謙和、寂寞、發亮,甚至不怕黑社會威脅,他要促成一座公園改善、完成,一座沒有希望的公園企劃,被打消了,因為他而恢復生機。
他終於在公園裡倒下而死。他是那麼寂寞,兒子甚至不知道他染病了,他是那麼卑微,但是他使卑微發出光芒,在人生的最末,以公園的希望活存下去,淡恬地接受自己的孤獨與死亡。
想想看,如果我們的生命只剩下一年,那麼我們怎麼規劃這一年?如果我們的生命只剩下五年,那麼我們怎麼規劃這五年?生死簿是沒有人能去翻閱的,科技再發達,死亡還是拒絕被翻閱。
一年、五年、十年……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人生總有一個死等在那兒,什麼時候死呢?怎樣死呢?如果你知道了死期你怎麼安排短促的生呢?坐在那裡發抖嗎?跑去再浪費生命嗎?或是打開生的牢獄,儘情地發出光芒呢?
黑澤明的「生之慾」是那樣動人的作品,不是戰場上的大喊大歌,是一闋寂寞裡放出光輝的小詩,男主角坐在工地旁,男主角行走在市府長廊佝僂的背影,在公園獨自唱歌的無憾與恬足,都告訴我們,珍惜我們的生啊,從各種情恨的牢獄走出來,走向那大我的充實,然後死以前才不是默默的黑暗與顫抖,而是歡怡與無憾,慷慨與無執,來擁抱死這公平的整理者吧;沒有死,我們哪會發現我們的生之芒呢?
這誠摰讓人熱淚盈眶,這純粹自己的發現,跨越了恐懼、卑微、落寞,來到一個通透無礙的世界中,那就是大我的世界,我們看到老公務員無邊的孤獨與行影,我們聽到他完成後真正歡喜地唱歌,把生的意義完成,在無邊的黑暗來臨前這甜美的光芒,這喜悅,都非比尋常,從螢幕上放射到我們心田裡,這才是活啊。
跨越了恐懼、卑微、落寞,來到一個通透無礙的世界中,那就是大我的世界。

世界上最快樂的魚市場──西雅圖派克魚市場



【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快樂的魚市場──西雅圖派克魚市場
作者﹕德遊善

西雅圖派克市場有個世界知名的魚市叫Pike Place Fish Co.,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著名觀光景點。魚市成名的原因不僅因為海鮮豐富,還因為魚販身手矯健的賣魚技巧和現場歡愉的氣氛、更因為魚販工作態度所蘊含的哲理。

一進入派克市場,就可以看到身穿橘色工作服和黑色橡膠長靴的年輕人,一邊唱著歌,一邊手中的魚,大聲吆喝中氣十足的喊「三條鱈魚飛往華盛頓」、「五隻螃蟹奔向堪薩斯」冰凍的魚像球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年輕人動作就像雜耍演員一樣流暢而熟練。每個魚販笑容高掛、歌聲不斷、合作無間,就如同正在遊戲一般的快樂。面對顧客的詢問他們耐心十足、經驗老到、充滿熱情與誠意。在這裡,看不到臉色沈重的人,他們個個面帶笑容、身手不凡的將魚在天空中傳遞著也唱和著歡樂,所以顧客鮮少空手離開的,他們給顧客帶來新鮮漁獲也給他們帶來歡樂更給一些人生遇到困境的人們帶來一些省思。
據說派克魚市原本是一個死氣沈沈、充滿敵意的地方,吼叫聲、叫罵聲、員工偷竊、酗酒鬧事、吸毒、派系爭鬥。大家都受不了了,於是決定改變自己的工作品質。魚市致力於公司文化轉變,並開始吸收員工創意,充份授權,引爆員工能力,並將創意化為現實並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影響力。
每個員工選擇自己正向歡樂的態度工作,全心投入工作,並把把玩樂的心情當成工作氣氛,並將這種心情帶給顧客,讓顧客也快樂,耐心解答、服務認真,派克魚市場終於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魚市」。
魚販們快樂的工作氣氛不僅改變了自己,也感染了前來買魚的人們。在圍觀的人群中,有許多上班族、公司主管及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還有人願意無償服務魚市的經驗更被拍成企業管理錄影帶。如今派克市場已成為西雅圖居民最著名的觀光景點。
如果您無法親臨西雅圖的派克魚市,該魚市的網路攝影機將讓你看見魚市場即時情境「http://www.pikeplacefish.com/」。看到海鮮和魚販們魔術般的拋魚技術,也讓您體會它們的活力與樂於工作創造歡樂的氣氛,更能從魚販歌聲中領悟到他們的工作哲學
http://www.epochtimes.com/b5/7/7/16/n1774994.htm

揣摩上意後清楚交代下屬

還記得老師釋出一個故事,要我們想想岳飛是怎麼死的,討論結束後,讓我感覺到一陣發麻,以前我都是拼命作事,沒有注意到長官的想法,我心想我的長官都是好長官,應該不會這麼有心機,可是一些公務的場合上,常常聽到其他單位的長官交代事項很模糊,是不是模擬兩可的情況下,比較有彈性的空間、亦或有其他用意,當長官無法清楚交代事項時,我們仍然要往下去交派模糊的工作嗎?或是有其他方式解決,基層主管就是這樣,我想同學應該也有相同的想法吧。
要揣摩上意然後清楚交代下屬,是我們工作吧?有點不公平,難怪公務員一直給人是板著臉印象,如果不快樂就會有壓力,然而壓力來源在於學習不足,就讓我們努力學習吧。

我的生命榜樣(已過世的羅股長)

記得7年前我初至局(本部)工作,因為是由外勤的工作調入內勤的業務,基本的簽、函稿都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辦公文,除了一位耐心的陳學長教我基本處理的能力外,就是羅股長對我的耐心了,他是由基層消防人員做起,擁有慈祥的面孔、說話總是慢條斯理,頭頂光光的,與他共事時他將退休,熟識的人叫他羅公,記得我的文寫的一團亂,又遇到史無前例的大案子,學長因進修關係,幫不了我,不厭其煩的羅股長卻仔細改著我的文,並陪我到案發地點,一個一個步驟的做著,我都看在眼裡,也就這樣,一路上就慢慢的走過來了,我們相處了約1年的光景,股長就退休了,記得我問股長退休後想做什麼,他說有很多的事可做阿,打打高爾夫球、學學日語等等,似已做好退休規劃;就在退休後沒多久,不料傳來消息,股長病癌纏身,於是同仁一起去探望他,只見他帶點倦怠身體,臉部表情仍然保持愉悅,直到說沒事沒事;過不久他就過世了,參加出殯的那一天,我再也忍不住我的情緒,終於眼淚從眼角邊慢慢的流出,趕緊躲到旁邊,害怕被同事看到,至今我仍懷念著他,他是我的好長官,我永遠記的,他是我公職生涯中榜樣,希望我能學到他的點點滴滴,我還要再說ㄧ次,我敬愛的長官,感謝您的扶植,千萬個謝謝也道不盡對您的感恩,不管您在那?永遠祝福您。

一分鐘經理人

《一分鐘經理人》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闡釋管理學。 書中的主角是一名年輕人,有意當一名能幹的經理。決定要學好有關的管理技巧,四處尋訪有效經理 (effective manager) , 向他們請教管理秘技。 為此,他不惜踏破萬水千山,遊遍多國名都,訪問過為數頗眾的政府機關領導、大小企業的主管,惟都失望而回。幸而,他在最後終可以在其住處附近找到一名自稱「一分鐘經理」的機構主管,決跟隨他學習其「一分鐘管理術」(One Minute Management)。 據說,他成功了,也成為一名「一分鐘經理」。
所謂一分鐘管理術,實包含「三大一分鐘技巧」:
(一)一分鐘樹標 (One minute goal setting)。
(二)一分鐘讚賞 (One minute praisings)。
(三)一分鐘申誡 (One minute reprimands)。
少少的一分鐘,卻能創造無限的寛廣的未來…,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一毫米

一毫米

美國有一間生產牙膏的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營業額蒸蒸日上。

記錄顯示,前十年每年的營業增長率為10~20%,令董事部雀躍萬分。不過, 業績進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

十三年時,則停滯下來,每個月維持同樣的數字。

董事部對此三年之業績表現感到不滿,便召開全國經理級高層會議,以商討對策。

會議中,有名年輕經理站起來,對董事部說:"我手中有張紙,紙裡有個建議,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

五萬元!"

總裁聽了很生氣說:"我每個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紅、獎勵,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你還要另外要求萬元,是

否過分?"

"總裁先生,請別誤會。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一毫錢也不必付。"年輕的經理解釋說。

"好"總裁接過那張紙後,閱畢,馬上簽了一張五萬元的支票給那年輕經理。

那張紙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現在的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

總裁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試想,每天早上,每個消費者多用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倍呢

?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第十四年的營業額增加了32%。

啟示: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

當我們面對新知識、新事物或新創意時,千萬別將腦袋封閉,置之於後,應該將腦袋打開1毫米,接受新知識、新

事物。也許一個新的創見,能讓我們從中獲得不少
啟示,從而改進業績,改善生活